2024年10月30日上午,我院工程管理系全体教师在建工楼217会议室举行教学研讨活动,专题研讨人才培养方案。活动由工程管理系主任侯纲主持,学院副院长李海涛到会指导。
侯纲对工程管理专业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强调,该方案全面覆盖了培养目标、培养学制、学位、学分、必修课、选修课以及集中实践等关键模块。培养目标旨在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工程管理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将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技术知识基础,并掌握国际先进的工程管理知识体系。学制通常为四年,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后,将被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在学分方面,总学分要求不少于170学分,以确保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这些实践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一定比例,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这些详细的规划和要求,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李海涛在指导交流时强调了学校的地方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办学定位。他提出,要结合安阳地方重大需求特色和红旗渠精神来讲解培养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红旗渠精神代表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在课程设置方面,李海涛副院长提倡压缩和精简课程,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他强调结合地方特色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这意味着教育内容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需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李海涛提出学生应该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在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关键问题时,李海涛强调了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他认为,课程应该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定位应该清晰明确,培养目标应该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于学分的三大模块,李海涛进行了总结,强调培养有文化、有体魄、有健康心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素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最后,李海涛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并落实二次答辩制度。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提供额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扩展知识和技能。二次答辩制度则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展示和完善他们毕业设计的机会,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确保学生的设计作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郭晓燕老师在研讨交流时特别指出了加强研判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她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制度的落实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这意味着,教育制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对学生、教师和教学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具体实施上,郭晓燕副书记提倡以学生为本,这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要求相呼应。她强调,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单贺明老师在研讨交流时特别指出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并以培养目标为参照来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而建设好专业。他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进造价研发中心的落实,这不仅能够加强学校与行业的联系,还能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同时,单贺明老师也积极联系安阳造价协会,这样的行业组织能够为教师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标准,有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育的时效性和专业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具有地方特色、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研活动的最后,全体老师对张志静老师讲授的《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开展了集体听课。在这次听课中,深入观察了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及师生互动等多个方面。课后,积极地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旨在帮助张老师优化教学策略,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生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际应用能力。